昔日新聞




■在父母傾力支持下獲得成績,張世豪非常感激,不禁要對他們說:「阿爸、阿媽,我愛你!」


■以為自己只得20分,最終獲得26分的佳績,劉曉鋒喜形於色。


■甘迺迪中心今年有七位學生參加會考,其中五位符合升讀中六的最低要求。
12- 08- 2004

港版霍金 考出好明天
「如果肯努力 一樣可以好成績」

 事實再證明,身體缺陷不能打擊人的意志和決心!弱能學校甘迺迪中心的學生劉曉鋒和張世豪,堪稱港版霍金(著名物理學家),他們憑茼蛘j不息的鬥志,「戰勝」會考並分別取得26分及13分佳績。考試曾「滿江紅」的張世豪說:「如果你肯努力、肯付出,一樣可以有好成績!」……

 出生時因母親難產加上人為錯誤,張世豪患上了大腦麻痹症,從此做任何事,他都要靠別人幫助,連說話能力也受影響,他要斷斷續續才能說畢一句話。

 讀書和學習,對張世豪而言是件極度艱難的事,因為其右手只有三至四成能力,左手更完全喪失活動能力,所以他寫字要很吃力,閱讀時需要母親替他翻書和代他查字典。但這一切並不能夠打擊他,反而令他更勤奮地讀書,每日清晨6時半起H溫習,亦試過溫習直至凌晨1時多才就寢。

清晨6時溫習 母代翻字典

 由於說話和書寫有困難,世豪獲准由老師代筆應考,考試時間亦較其他考生多一倍。他的努力並沒有白費,所應考的六科共得13分,其中英文科合格更令他開心不已,說時臉上還綻放了燦爛的笑容。而考得最好成績的是資訊科技科,獲得B級,他又透露很喜歡電腦,覺得在這方面有潛能,並希望將來成為電腦程式編寫員。

 歷盡艱辛而獲得佳績,世豪感激父母的支持:「阿爸、阿媽,我愛你!」他亦不忘中文老師黎老師的教導:「記得中五開學鶧},佢同我講:『只要肯努力,(你)唔會比普通人差,付出可能係雙倍鴽V力,但考出齔痕G都會一樣!」他又感謝同學的幫助,支持度過不開心的時刻。

 而甘迺迪中心在今次會考取得最好成績的劉曉鋒,本身是個肌肉萎縮症的患者,他原本預計只得20分,但喜出望外,結果有26分,包括三科A級,而中文得到A級,更是意料之外。曉鋒坦言放榜前心情緊張,亦有少許失眠,現在得此佳績,實在又驚又喜。他將於原校升讀預科,這亦是該校首個開辦的預科課程。

曉鋒肌肉萎縮 獲26分佳績

 外表開朗的曉鋒,因病情而做任何事都要別人幫助,讀書時一定要別人替他拿書,溫習太久就會疲倦,故每天只溫習四至五小時;不過,這一切都沒有造成打擊,反而成為推動力,造就今日的成績。他又勉勵失意的會考生,「唔好放棄,呢個世界總有機會!」

 劉曉鋒感謝家人沒有給他壓力,亦同樣要向中文老師黎老師(亦即世豪的中文老師)道謝,因為她在學科以外,教曉他很多做人道理,同有困難時亦可找老師協助。至於黎老師眼中的曉鋒,則為一個充滿求學熱誠的學生,態度認真,功課的字體亦很工整。她表示很喜歡及欣賞這個學生,尤其是他經常咧嘴而笑。

 曉鋒8歲患上這病,令他缺乏自信,又覺得上天不公平,但隨年紀漸長並得到別人鼓勵,他已不再消極。早前他在校外獲得「尤德爵士基金中學生獎」,在校內他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亦是一個網頁編輯,早前更學習魔術,並在港台「情繫V郵件」的節目內為家人表演魔術。

港版霍金 延續香港精神

 昨日是香港中學會考放榜,成績優異的學生一貫成為傳媒的焦點。但就昨日的情況所見,最備受矚目的並非十優狀元,而是兩名弱能學校的學生,其中一人患大腦麻痹症,另一人患肌肉萎縮症,分別取得13分和26分的好成績;此外還有一名曾患腦中風,行動不便的女學生,亦取得兩A共20分的佳績。這些殘疾學生自強不息、力爭上游的奮鬥故事,不但展現了時下香港年輕人所欠缺的意志力和上進心,亦延續了香港人自力更生和自強不息的傳統精神。

 這些患有各種殘疾的學生,智力根本與常人無異,公眾本來就不應對他們帶上有色眼鏡;但由於存在不同程度的肢體缺陷,令他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過程倍添困難。要克服重重障礙、戰勝各種困難,在數以萬計的考生中突圍而出,正好充分反映他們在成功背後所下的苦功、所付出的辛勞,確是十分難能可貴。

 這些學生的奮鬥故事,實在是香港普羅學生的好榜樣,堪稱香港版的霍金。由於香港已發展成一個成熟的現代化社會,新生代大多在無憂無慮的環境中長大,即使每個人的家庭背景有差別,但隨茠懋|福利和各類保障的完善,年輕人已毋須面對朝不保夕、居無定所的日子。但與此同時,由於缺乏外在客觀環境的壓力,亦容易導致時下年輕人變得嬌生慣養,缺乏積極上進的決心,和堅毅不屈的奮鬥精神。上述殘疾學生的親身經歷若能廣泛流傳,可望為其他學生帶來正面的影響。

 家長和老師亦應該充分明白到,由於時代已經轉變,傳統教育下一代的方法可能已經不合時宜,例如嚴苛的責罵和過分的施壓,不但無助激勵學生的學習士氣,效果甚至有可能適得其反。現時香港正推行的教育改革,在相當程度上,就是要令學生減少接受被動的灌輸,增強主動學習的動力;內地近年亦流行一種「賞識教育」的觀念,強調要避免對學生和子女只作負面的批評和約束,而應以正面和積極的態度,鼓勵他們發掘和善用自己的潛能。

 上述殘疾學生的勵志故事,對香港整體社會而言,又何嘗不是成年人的好榜樣。香港作為亞太地區一個相對富裕的社會,市民亦難免少了過去那分香港賴以成功的堅毅和刻苦精神。即使受到金融風暴的打擊,令很多人都明白到居安思危、成功非僥倖的重要,但港人一貫的「搵快錢」、「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心態,已經十分根深柢固。只要看看近月經濟較為好轉,股市、樓市炒風又再蠢蠢欲動;相反地,那些回報期長,需作長線投資的項目,卻乏人問津。試問在成年人的世界亦是如此,又怎能期望下一代重拾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轉載自成報 2004年8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