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標誌
English Small Text Medium Text Large Text
文字大小
電腦輔助設定
聯絡我們 主頁
免責聲明
學校簡介 本校特色 全人教育 校本資訊 協作伙伴 學生天地
 
 
eClass登入
學與教 宿舍服務 學與教 宿舍服務 多元學習 治療服務 多元學習 治療服務 學校設施
學校使命

下一篇>>

本文分享學校領導如何在審視校情後,在尊重人性的管理前提下,注入新動力,構建能兼容並蓄、照顧全體持分者的「學習型組織」,以凝聚更龐大的力量,讓學生透過參與不同的活動、比賽及培訓,建立自信、培養出探究及創新的能力,並具有良好的品德人格。我們期望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嘗試、付出和進步,取得努力的成果,以生命影響生命,傳播社會共融的信息。

This article shares the school-based experience on how school administrators, after reviewing the school's situation and with respect for humanity, can bring new impetus and develop new trends in constructing a "learning organisation" that is supportive and caters for all stakeholders. This is to gather greater strength for students to build up their self-confidence, and develop their inquiry and innovation abilities through their participation in different activities, contests and training. The school also develop students' morality and personality and encourage them to achieve success with their own effort as real life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social integration.

“同一片藍天下,同一方黃土上,有這樣一群熱愛生活卻「沒有翅膀的天使」需要全世界用愛與包容來呵護。來自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的九個弱能兒童便屬於這群天使。……

弱能兒童參與創作

《沒有翅膀的天使》講述一個充滿歡笑的天使村中,只有小天使因為沒有翅膀而苦惱,祈求天神給她翅膀。天神告知她,只要在人間找到六顆寶石就可以夢想成真,於是她踏上了尋找寶石的人間之旅……該書(二零一六年)五月三十一日面世,印刷千餘本,以將正能量傳送給有需要的人為目的。……

有別於一般繪本,該書除作者眾多外,書內的圖畫也由九種不同風格的作品組合而成。九名參與創作的學生年齡介乎九至十八歲,均是多重障礙的兒童,大部分手部無法活動自如。可想而知,製作該繪本時,他們付出的努力之多、克服的困難之巨,而該親子繪本的配文則由九名家長利用閒暇時間合作完成。

回饋社會 活出精彩

分享會上,參與的家長們一一發言,他們均表示希望可以藉由此書傳達出一個信息:「弱能兒童身體雖有軟弱,但心靈卻是強壯。只要訂立目標,憑着一顆善良的心和永不言敗的鬥志,必能勝過一切困難,開拓美好的人生。」有學生家長表示,參與繪本創作的媽媽們都相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希望自己的孩子即便是身有殘障,也可以用自己的力量回饋社會,活出精彩。”(以上摘要來自大公網*)

猶記得五月三十一日《沒有翅膀的天使》新書發佈會上,令參與者感動的是一直細意耕耘的我校文化建設路向,再見成果。作為一校之長,我時刻反思:教育,是國家未來的基礎,我們的教育該往哪裏走呢?著名的未來學家Alvin Toffler提出:「21世紀的文盲不是那些不能讀寫的人,而是那些不學,不刪除舊習和再學習的人。」 “The illiterate of the 21st century will not be those who cannot read and write, but those who cannot learn, unlearn, and relearn.”

在1996年,時任歐盟主席德洛爾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對21世紀的教育進行的研究報告中提出:21世紀的教育,必須圍繞著「學會認知 (learning to know)」、「學會做事 (learning to do )」、「學會共同生活 (learning to live together )」、「學會做人 (learning to be)」這四大支柱而進行,以達到全人發展,終身學習的教育願景。

而處於這一波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育管理者,更要不斷的吸收新知識,了解新趨勢、掌握新資訊。同時,我們更要理清發展的思路,不是凡新就好、事事要破舊立新,而是要以更高的教育視野,理順政策及措施與校本發展的關係,做好學校領導的角色,把學校共同願景的建立、學校文化的建設、教師專業的發展等工作做好,讓學生的學習更有效,為香港的發展和國家的未來提供生力軍。

作為一校之長,必須審視校內情況,在尊重人性的管理前提下,實行人本管理/育人為本,提升學校政策的透明度,賦權與能、適配崗位,致力建立團隊歸屬感和擁有權,尊重前線的自我需求和特殊情況,以樹立榜樣,讓所有人更關注學生需求和發展,共建「學習型組織」的環境氣氛。

在有關「學習型組織」理論的研究者和研究成果中,較具代表性的是彼得.聖吉 (Peter Senge) **的「五項修煉」,現按之簡述如下。首先,組織與個人發展和進步的本質就是「掌握自我」(personal mastery),每人必須先對自己的強弱有充分的瞭解,才能自我超越,從而實現組織的自我超越。所以本年度我校採用研究多年始面世的員工考績制度,重在自訂全年目標及定時反思,讓各人都對自我表現及發展有更全面的計劃與掌握。

有了以上兩項先決條件,進而是「建立共同願景」 (building shared vision)。我校的共同願景是:秉承紅十字會的人道精神及平等機會信念,貫通各專業團隊,為身體弱能及多重障礙學生,提供全人教育及優良的學習環境,讓其盡展所長,建設共融社會。我們全體持分者,包括校董、家長、合作伙伴、義工及善長,均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認定尊重個體差異、發展學生才能為共同努力的願景。在此優良大氣候的薰陶下,我校同學及畢業生們,積極參與推廣社會共融的活動或表演,以身體弱能人士的身份,融入社區,向社會發放共融的正能量,帶動社會關愛的文化。在體藝上,屢次代表中國香港,在殘疾人士亞運會及奧運會參加不同項目的比賽;在政治舞台上,民選為區議會議員;在整體發展上,屢獲「再生勇士獎」殊榮。

要生生不息,「團隊學習」 (team learning) 極為重要,我們在「知識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的大原則下,為教職員創造空間、加強培訓之餘,更整合校內及社區資源,為師生設計互相分享、欣賞、鼓勵和認同的機會,形成濃厚的學習氣氛及環境,讓各人在實踐中成長丶自我提升,互動合作建設和諧關係。團隊不但成功為同學提供跨專業的「引導式教育」***,更成為學生的學習楷模。最後是「系統思考」 (systems thinking),所以我們常常緊記 「PI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各部門不斷就計劃的實踐進行反思,致力為學校各持份者打造更充實的未來。

在這大環境下,團體效率與發展廣泛度的確大大提高,以篇首提及的家長繪本為例,由去年十一月初家長日,本校向家長介紹我校三年發展計劃內「生命教育」中的繪本教學,並邀請繪本老師三次到校與家長舉行聚會開始,至九位家長決定與自己的孩子創作繪本,並邀請教職員們一起支援,到《沒有翅膀的天使》面世,僅僅不足八個月時光,充分表現家校合作精神,實在令人振奮。目前,這十八位作家還不斷獲邀到不同學校及團體分享創作心得呢!

凡此種種引証本校認為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潛能的信念是正確的,有機會受教育是每個孩子的權利。本校會繼續凝聚力量,與不同機構及人士合作,培育學生克服身體弱能帶來的困難和限制,一方面發展具潛能的學生;與此同時,更希望透過學生參與活動、比賽和演出,建立其自信、探究及創新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品德人格,讓其能夠通過自己的嘗試、付出和進步,取得努力的成果,就如校訓「立己達人」,為自己、為有特殊需要的人士、為社會注入新思維,用實證向公眾人士推廣社會共融的信息,在任何類型的學校都可以推行創新教育。

原文摘錄自《深港校長论坛(2016‧深圳) 论文汇编》 深圳市教育局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教育局

參考資料:

*大公網2016-10-11 http://www.takungpao.com.hk/culture/text/2016/1011/29908.html

**Peter M. Senge 2006, The Fifth Discipline: 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 Doubleday/Currency

***引導式教育簡介
https://cd.edb.gov.hk/la_03/chi/curr_guides/physically/cp-7.htm

 

 

學校使命照片

分享會上本校支持者人材鼎盛,包括校監、家長、教職員生及畢業生家長、舊同事,新知舊雨又再聚首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