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管理者有責任幫助老師提升素養**
教師是「為人師表」的神聖職業,其一言一行都會影響到下一代的成長。
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校長李靜雯指出,老師教育素養情操,直接決定育人品質的高低。因此,教育管理者有責任幫助老師提升素養,以達致德藝雙馨,也就是德才兼備的「師德」。
學校營造老師學習氛圍
據悉,在香港紅十字會甘迺迪中心這個「學習型學校」裡,為教師提供建立專業自信的途徑,該校去年首推「一師一優課」,各科老師均有開放課堂,以學生之共通能力(學校計畫關注重點一)為觀課重點,各科老師配合共同備課,進行專業交流活動,以提升科組成員的教學效能;每位老師亦安排被校長考績性觀課,觀課後進行會議作專業交流和完成觀課記錄表存檔,在全體教師例會中就優秀課堂作專題分享。
李靜雯說,為了提供教師展示和推廣經驗的平臺、彰顯教師教學成果,該校近年擴展校外協作,每年接待超過數十計之國內外同仁(包括國內外教育專業團體及機構)前來交流,通過參與公開課堂或50周年金禧開放日、開展專題研討會或經驗交流會,以現場觀摩、專題報告或與不同專業機構合作提供訓練(如香港教育大學照顧不同學習需要之教師專業進修課程)的方式,把特教之專業與整個業界分享,造福莘莘學子。
投入資源開拓激勵教學機制
教育,是經國之大業,是國家未來的基礎。”李靜雯說,提升師德建設,應該從不同階級和維度發力,各盡所能、各負其責。政府的大力支持,可為師德建設工作護航,政府必須投入專項資源支援開展師德建設專項研究,全面助推,造就一支高質素的研究團隊。香港教育局學校領導及專業發展組,應繼續牽頭,廣納社會各界人士,建立師德督導員隊伍和專家庫,以為師德建設工程的順利推展提供完善體制規劃及系統管理。
李靜雯指出,政府應同時持續加大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落實教育教學激勵機制,高效地推廣已經取得的經驗成果,並由專業團體、大學以至幼稚園之學校行政管理者按其本身的情況和需要系統配合,令教師並不僅僅限於校內的表揚,而是實現專業成長與獲得向上推選認定的機會。
李靜雯認為,激勵性質可為物質或非物質,亦可是短期或中長期,如頒發成長型教師、專業型教師、專家型教師獎狀證書;實名載入學校史冊,記載成果;優先選派參加各種相關比賽與培訓、推薦晉升職稱、提拔任用,讓各級相關骨幹和優秀老師可享各項優質教育資源和優先參加各級各類比賽、培訓、外出講學、帶薪交流等活動。
原文摘錄自香港鏡報特稿 2018-4-3(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