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港教育優勢 促灣區特殊教育合作
粵港澳大灣區提供了香港突破教育發展瓶頸極其難得的機遇。廣深港高鐵香港段、港珠澳大橋相繼通車,有助港澳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也有助珠三角其他城市借鏡港澳優勢進一步創新發展。
11 月 7 日,香港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立法會會議上指出:「我們的教育政策目標,是培養青年人成為有質素的新一代,對社會有承擔、具國家觀念、香港情懷和國際視野」。香港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風俗文化、飲食語言都比較接近,為我們年輕人在大灣區發展提供先天便利,所以,香港教育領導及教育工作者應趁機審視現有教育體系,順應新時代大灣區的發展方針與大環境,按發展優次,把「教育政策」融入相關的課程和教學工作中,一起克服挑戰,同心同德朝着「目標」進發。
大灣區的核心在於流動,包括物流、人流、資金流、人才流等,所有基建都是在這個核心下展開和落實的。從事教育的我們,更關注人才的流動,內地人才來香港,香港人才也可以到內地更大的舞台。配合這流動,必須好好培養學生正確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等三方面,去爭取機會和面對挑戰。
首先,在知識上,語言的優勢是必須保持和發展的。香港慣於華洋共處,國際理解教育一向備受重視,造就了我們對兩文三語教育(英語、普通話和粵語)的堅持,這正正能讓香港學生立足於大灣區的粵語方言區,背靠祖國廣大的腹地,面向世界無邊的市場......香港必須發揮其語言教育政策特色,才能配合大灣區的發展。
同時,學生也要加強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認識及了解香港面臨的挑戰。香港學生更必須掌握一系列便利港人在內地發展的配套措施,如「粵港澳大灣區香港青年實習計劃」,可讓青年人認識大灣區的就業市場及發展;「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系列政策,在其框架下促進本港專業服務進入內地市場。展示大灣區國策,讓有志的莘莘學子多角度思考,直面挑戰,盡早把握深入探索當地的發展機遇。
除了認知,更重要的是相關技能的培訓。香港青年應發揮香港處理產品安全的長處、訂立法規的經驗、追求辦事效率等方面的優勢,加強培養自身之靈活性,教育工作者亦要具策略性地重點加強培養學生創新、創業、創意技能。此外,致力於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實質性建設,有助整合多方力量,釋放創新和創意動能,幫助國家實現高端技術的突破。總括而言,要靈活創新才會有更多發展機會,才能更加突出現有優勢。
在態度和價值觀的建構上,灣區建設把路程縮短,帶來更密切、更高效、更快捷的交通,使同學們對大灣區的認識不僅限於姊妹學校探訪或甚者只是紙上談兵,期望灣區內高校與中、小、幼、特等學校可以舉辦更多教育交流團,進行更緊密之考察學習,讓學生能較長時間身臨其境,踏遍大灣區認識祖國山河和悠久文化,體會本地以外的校園生活、風土人情,令香港的青少年能夠更容易與內地雙向交流、擴闊視野,避免人云亦云、以偏概全的謬誤。欣見香港學生免試報升大灣區大學、大灣區學生來港求學、香港專上院校在大灣區城市合作辦學、內地城市與香港高等院校結盟的數目均越來越多,為保持「兩制」前提下如何更好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實踐平台。
繁榮源於包容,香港一向包容中西合璧,才有如今國際大都會的勃勃生機。只有多一些交流、多一些融合,才能共同進步繁榮。香港教育與毗鄰的澳門、廣東省相融互動,香港融入大灣區大局,同時參與「一帶一路」建設,攜手共闖國際市場,一起為「一帶一路」沿線地區提供服務,得享豐碩成果。
楊潤雄局長謂「國民教育是必須推行,我們希望透過國民教育,令青年人了解自己的國家,學懂尊重及愛護國家,亦可培養自己對國家和對民族的感情。」強調素質教育的重要性,下一代只有增進對祖國的了解和感情,找到了自己的定位,感受國家和自己的關係,才可建立國民身份的認同感,重振植根於歷史和文化的自信,更多地貢獻國家。
筆者從事特殊教育多年,故特別關注這方面的發展。因經濟文化等原因導致的地區差異,使各省市的特殊教育學校發展情況參差不齊。香港在推行特殊教育上比較普及,社會對融合教育的認識因而較多,如今大灣區建設全面推進,引領粵、港、澳在整體教育狀況(尤其特殊教育)上互利合作,可成就更具整體性、協調性、有機性與創新性的灣區教育文化。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目標從來不能一蹴而就,要港、澳教育方式與制度元素在大灣區吸收、整合與融通,必須從根源做起。故此,現階段要繼續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大灣區發展的配套,如在大灣區開辦港式課程學校,方便需要到內地工作或發展的港人子女入讀、為在內地就學的香港畢業生提供更多便利就業的措施、降低不同專業界別在大灣區執業或提供專業服務的門檻等。
相關部門還應審視粵港澳三套行政制度及三個地區之稅制,以促進更好的區內自由流通。挑戰在於如何完善有關之法律衝突化解、糾紛處理、應急協同、事故調查、管轄權確認與互助、維修責任、收益分成等細節。重要課題是如何避免各市在大灣區內作「龍頭之爭」。
可幸的是,有識之士都了解到,粵港澳大灣區要成功,是將其打造成為國際一流灣區,重點在於整個城市群的優越,而不在於各城市獨立的優越,城市群與城市群的競爭才最關鍵。改革開放 40 周年之際,香港面向世界、背靠祖國,未來依然擁有諸多有利的發展條件和獨特的競爭優勢。我確信這些運行管理的具體挑戰可以在「一國兩制」及三地協同框架下得到有效解決,香港、澳門教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課題共享、合作共建、平台互通等多種方式參與學校的發展建設,國家教育的戰略性意義和價值必將得到日益顯著的體現,前景廣闊,機遇無限!
原文摘錄自文匯報 2018-12-4 (連結)及 2018-12-5(連結) |